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周奕成的1920/2012我的大稻埕


周奕成,一九六七年出生在台北民生社區,第五代台北人,二○○八年夏天,暫離公眾生涯的政治運動,加入「台客藍」、「印花樂」的經營,二年在迪化街屈臣氏大樓創辦了「小藝埕」,二一二年開設「民藝埕」,政治的路他走了二十年,二十年後,短短兩年期間他的復興大業,從大稻埕刻不容緩的長出秧苗。   

沒有親眼見證過一九二年代的周奕成,描繪起當時,身體內像是有無限的思念,他能縱觀的看待那個世紀帶給世界亙久的影響,在他含蓄收斂的口中,那個一九二是大稻埕的輝煌盛世,是日本大正民主潮的年代,也是歐洲革命思潮雲湧與現代主義風起的時代。那是海明威、芥川龍之介、費茲傑羅、畢卡索、達利等文人、藝術家展現才華的時期。

大稻埕當時是全台灣商業貿易最繁盛的港口,也是文化和政治思想最開化、最先進的地方,先賢蔣渭水等人創立台灣文化協會,推動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根據地就在大稻埕,所以周奕成復興的基地就在大稻埕。也只有在談論他的復興計畫時,男子的眼中才透出藏匿深遠的鬱鬱光芒,不重不輕、不苟言笑的神情才稍微鬆懈下來。

古代教育學生的禮、樂、射、御、書、數六種科目指「六藝」。對自然物及科學,凡人所製作之一切具有審美價值的事物如詩詞歌賦、戲曲、樂譜、繪畫、雕刻、建築等,統稱為「藝術」。在臺灣、閩南地區稱庭院或場地為「埕」。大稻埕是為台灣臺北市地名,今屬大同區境內,起初因一大片曬穀廣場而得名,自清末至日治期間,大稻埕在經濟、社會及文化活動上,都有傲視全島的發展及成長。不僅商業活動頻繁,同時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如今藉由周的復興大業,他想把這裡成為「大藝埕」,透過微型文創產業,建構台灣的藝術街道。

社區總體營造是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來作為一類文化行政的新思維與政策」作為主要目標,是為了整合「人、文、地、景、產」五大社區發產面向,原是以社區共同體的存在和意識作為前提和目標,藉著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推動與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凝聚社區共識,讓各地方社區建立屬於這個社區的意象,讓居住在同一地理範圍內的居民,持續以集體的行動來處理其共同面對社區的生活議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創造共同的生活福祉,而外地者「周奕成」卻落腳大稻埕承攬此務,大志立於前,執行烙於下:

他在建於一九一七年的屈臣氏大藥局,等了三年,以誠意取得李氏家族屋主信任,租下三連棟建築體的右翼內棟,設立「小藝埕」。

「屈臣氏大藥局」位於迪化街永樂市場口,是日據時期台灣第一個取得屈臣氏台灣代理權的商人李俊啟所建立,是台灣首座西藥房,以批發進口西藥為主,亦是當年迪化街最氣派、最高樓層的洋房,本可建為五層樓房,硬是只設成三層,三層樓為平樑式結構,外敷以洗石,以切角方式處理轉角街屋,沒有華麗的巴洛克式山牆,而是簡單的女兒牆,屬於現代主義式建築。「它曾慘遭祝融,內部木造結構付之一炬,但是也在二年由子孫奔走,臺北市政府修復完成。」

屈臣氏大藥局下的小藝埕,帆布旗上寫著「1920s' Legacy」,書架上陳列著那個值得認識的年代許多相關作品,與現今的台灣地理,每本書記載台灣在地的散文、小說、論述,相關風土民情的紋路,並委託插畫家呂明熹繪製迪化街景,從南街到北段,臺北市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有歷史意義的老街被印刻下來。二十五坪的店面,除書店外,並設布藝與設計工作室「印花樂inBlooom」,以台灣原生動植物及古典符號作為圖案設計的台灣印花布;二樓為「爐鍋咖啡Luguo Cafe」;三樓則是「思劇場 Thinkers’ Theater」展演空間。工藝品牌「台客藍 Hakka-blue」也在小藝埕販售,之後大量遷至「民藝埕」。

坐落於霞海城隍廟北側(台北市迪化街一段67號),為西元一九二三年歷史建築的「民藝埕」是日式二層洋樓,狹深的三進格局,進與進中間有天井採光、通風極好。原貌重建後仍顯現閩南建築常用的紅地磚、五年代流行的磨石子地板等,它過去長期是「茂元中藥行」,也曾是台南幫第一代大老侯雨利先生所有。 
 
生於一九○○年的侯雨利是台南紡織企業集團創始人之一,侯雨利從布行紡織起家,家產豐厚,時並有「南侯北王」之稱,侯雨利財富更遠在王永慶之上。

他不只投資台南紡織,也投資統一企業、太子建設、環球水泥等。他建立「傳賢不傳子」作風,侯雨利找來妻子的宗親晚輩吳修齊當學徒,吳修齊出師後與弟弟吳尊賢自行開業成立新和興布行,獲得侯雨利貸款背書保證襄助,事業規模漸漸擴充,之後,高清愿進入表姊夫吳修齊的店裡當「囝仔工」,學得經營能力真傳。同時,吳修齊兄弟獲得政壇名人、台南吳氏宗親大老吳三連的賞識,漸漸形成由侯雨利「出錢」、吳三連以政商實力「出名」、吳修齊兄弟率眾夥計「出人」的緊密合作模式。而民藝埕所在地,就曾是侯雨利的店鋪與事務所。

擁有這樣歷史底蘊的民藝埕,強調百年民藝與當代設計。民藝強調實用,美術強調美的概念,周奕成站在民藝埕一樓日本工藝大師的作品前說,「日本美學大師柳宗悅在一九二年代提出民藝理論。」

柳宗悅是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家、美學家,創辦日本民藝館並任首任館長,研究過康得、托爾斯泰、黑格爾,深受佛教、孔子、老莊思想之影響。並獲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功勞者榮譽稱號。他是民藝一詞的創造者,受譽爲民藝之父  

因此,在民藝埕,周嘗試以策展的概念,展示產品、也販售物品,走設計路線,用文化創業,將日本工藝家的創作,一次次展演。二進裡,展售曾於二○○五年秋末,於日本駐村創作的陶藝工作者蕭立應的「台客藍Hakka-blue」陶藝作品,這是蕭回原初老家屏東,重新思索陶藝與生活後的創作。三進的「洛Le Zinc」咖啡小酒館,提供咖啡、酒等飲品,二樓一進為茶館「南街得意」供應台灣茶與茶點,兩則作為區隔與鍋爐咖啡不同的商品選項和情調,讓街廓商店更多元化,增加生活層次感,降低重複性品項,未來的新店,更規劃民宿與各式葷素餐飲與音樂、美術、戲劇演出場所。

周的志向強大又明確,望著畫家郭雪湖一九三年的創作──大稻埕「南街殷賑」,寬幅134公分高度195公分的藝術創作,迪化街建築裝潢歷歷再現,這位勤跑圖書館及自學成功的畫家,他曾說:「我的繪畫求精,不求多。」

描繪迪化街商店林立,人潮來往的熱鬧景象,郭雪湖以頗具鄉土特色的黃土、紅、藍、綠等色系為其色調。配上招牌與市井人物,饒有鄉土民俗風味,具體的表現出迪化街南段各家店鋪在中元節熱鬧非凡的景象,路上行走的人更反映了當年的穿著與生活方式。郭雪湖在描繪迪化街樓房時,發現若依實景之二層入畫,則會顯得上半部空虛處太多,不夠熱鬧,因此為畫面的效果需要,整條街再加高了一層樓。

這幅畫作被等比例的放在小藝埕一樓書店左側,往二樓爐鍋咖啡時,必然會稍微瞄上一眼,周所創辦的「大藝埕刊物」封面,也是「南街殷賑」。郭雪湖為畫面的效果需要,將整條街再加高了一層樓,填補了若依實景入畫的空虛處。周奕成因感都市開發重心東移,漸漸失去地位,而在大稻埕填入陶藝、茶葉、咖啡、劇場,這些開始形成點狀的「文化街屋」,已漸為迪化街增添新風貌。

曾是學運要角,擔任過謝長廷助理、民進黨青年部及文宣部主任、創立第三社會黨,在政治、評論領域都很活躍的人,自許成為大稻埕商人,希望透過累積的微型能量,走上文化造街這條路,擁有從商家族的背景,母親劉靜娟為台灣散文作家,周拿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管理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院(SAIS)外交碩士,做生意,周奕成不陌生。

自「小藝埕」、「民藝埕」中分解出「Bookstore 1920s」、「印花樂」、「爐鍋咖啡」、「思劇場」、「陶一進」、「陶二進」、「洛Le Zinc」咖啡小酒館、茶館「南街得意」與為書法設計講座藝術空間「墨中間」顯現。他說,「小藝埕」與「民藝埕」所營事業,必須與大稻埕的文化及產業傳統有關,包括:布、茶、藥、戲曲、建築等。周奕成以民間作法,主張「文化興振大稻埕」,創造了形象商圈,也是一種新故鄉營造計畫。

這個時代,世人總覺得現代人不明志、無大願,也不肯發大夢,但也有個人,正興著亞洲民藝匯聚大稻埕的志向。從發願,到執行,那些別人看來的妄語,一年、兩年開始實踐,當傳統古法被保留,並富含新意符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便是新價值的再現與精進。有時候,我們從古典裡找到生命的意義,而有時,意義在實踐中被賦予。   

從迪化街的南街經過中街,再走到北段,你有什麼感覺?是看見繁華後的凋敝與保守務實,還是感嘆榮景不再的寂寥與老孤單?

這些又深又長的街屋,多數仍保有騎樓,以作為臺灣多雨天氣下的庇蔭,脫落的磚牆逐漸被修復成簡潔明朗的建築外觀,面磚、洗石子,那些基於對理性、秩序的追求,建築物外表裝飾趨向於簡化,稱為「現代主義」的建築形式依然存在。

視線仰角,兩層的洋樓,以紅磚為主,有低矮的女兒牆、綠釉花瓶欄杆、栱形的窗洞,斑駁陳舊,有些看來是氣勢雄偉的建築,山牆上華麗的裝飾,歐洲風格,他們說,那是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築,那些紋飾、勳章和中式的匾額框,深深吐露過往顯赫盛世,曾經的富甲一方。


坐落在156號的林家祖厝(林五湖本館),是以單層樓為主,瓦片覆蓋斜屋頂。它以木板組成門窗,屋內是土埆壁和紅磚建材,在大多數此類建築形式的屋子,陸續被改建時,林家依然維持當年古樸的滋味。林家為了推廣孝道倫理,決議將祖厝定期開放參觀,分享家族祭祖傳統,希望能將美德持續傳遞下去。這個家,大門門把為八卦,因為家族以命理為業,所以他們供奉著八卦發明者伏羲氏、命理業始祖王禪祖師(鬼谷子)與林家祖先牌位。

林家正門完全沒有使用任何一根釘子,大門檻窗由長條木板相嵌組成,白天可以一塊一塊拆下做為店面,方便交易;晚上拼裝起來做堅固的窗,屋簷下有亭仔腳,是現在人口中的騎樓,斜面的屋頂是為了夏季炎熱多雨,方便遮陽、排水。

入內以樓井形式建築,俗稱「半樓」,就是在天花板與屋頂間隔起的小閣樓,除了儲放貨物和加工等用途外,老闆就在閣樓工作,還能監督伙計做事。最有意思的是大門檻窗外的「平板」,那是放在大門窗下所做的活動貨架,早上開店時,翻起撐住後,即可擺貨販賣,增加買賣空間。晚上折起可強化木門防盜,而閣樓上對外的兩扇檻窗,亦用木板相嵌組成,這兩格小窗是為了打烊後,夜晚客人敲門時,可從上面清楚看見何者,以防來者不善。

目前林家的祖先牌位及大房仍住於此,每年子孫也都會回來祭祖,高達15次。他們平日也將祖厝承租給「臻味茶苑」經營。茶苑主事有親和明朗的性情,凡進入此地賞景者,無一不迎接,他們著布衣,微壯飽滿的身軀,笑盈盈的臉,就像溫和的員外招待用茶,其涼了的金萱,香氣迷人,多了更加淡雅的滋味,屋內蒐集的飲茶老件,多透露其古樸品味與對茶文化的深度,難得見外者店家來此入主,卻不喧賓奪景,反似自家人的分享氣度。
  

走過一趟迪化街,百年時光隧道洗禮,屬於這大稻埕上的前塵往事躍然眼前,關於這個城市的痕跡,好似靠近了一些,這個夜來奇特,氣氛沉默彷如亡前的呼吸地域,前進一步,便是一種累積的膚觸,過去,我未曾參與,如今卻彷如新生之子,渴望理解她的身世。「我們想以新世代的創造力,與那個台灣走進現代的時代精神對話。」男子直接了當的說。

凝視中年周奕成低聲、執著的在Apple-iPad介面劃動手指,推出以書法字體製作的PowerPoint簡報,螢幕中「沒有照片」、「沒有圖解製作」、「沒有表格」、「沒有曲線圖」,完全顛覆職場訓練講師簡報的訣竅:不能只用「文字」堆疊、避免逐字讀出投影片內容、標題要吸引人。

周的固執與強硬不屈,讓我想起傳說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幹挺直而不屈曲。而一個起大願者,需要的剛毅堅強、無視非議,從他的簡報檔,便如是明白。  
小藝埕 +886 2 2552 1321 台北市迪化街一段321 http://www.artyard.tw/  民藝埕 +886 2 2552 1367 台北市迪化街一段67 https://www.facebook.com/artyard67  林家祖厝/林五湖本館 台北市迪化街一段156 【參訪時間】每月第二、第四週六上午10:00-12:00、下午14:00-16: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