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十八卯茶屋」北上剝皮寮談茶、水、杯,另一個城市的茶香






  20131115「十八卯茶屋」北上剝皮寮,午後三點半帶來巨大聞香杯,據聞,聞香杯為台灣人所創,這一高一矮兩個杯子,高杯聞香氣,矮杯品茶湯,嗅覺與滋味分離成兩種品味。

  今日飲的是紅茶,來自台南,茶人葉東泰帶台南的水與茶具將南部茶會舖在萬華,席間穿插艋舺兩人,一為小柔泡茶、小惠奏古琴,葉大哥吟詩說書,三人聚影剝皮寮變成飲茶室。

  然後,我們從明末時期,談起沈光文,這個南明時期的文人逃亡來台灣時寫下的詩──「秋到加餐憑素字,更深吸露飽空華;明朝待汲溪頭水,掃葉烹來且吃茶。」

  這是台灣最早有茶記載的開始,沈光文紀錄當時台灣風土民情的第一手資料,被譽為「海東文獻初祖」、「臺灣古典文學之祖」。

  逃亡的日子裡,在秋天蕭瑟的景色下,他只能喝樹葉上的露水飽餐一頓,文人秋天特別容易感傷,但這感傷又來的如此不得已,因此喝茶是他唯一的依靠,以解國破家亡的出口,而偏偏他又是個有品味的人,喝茶銘志又不願隨便取水飲之,就用溪頭水,這讓人明白,明代是中國飲茶文化巔峰時期;也是中國茶書最盛行之時。

  文人早已將茶作為生活,同時也藉茶感傷吟詩。逃往者哪有錢買茶呢?所以沈光文就把以茶銘志的精神帶到了台灣,之後他在台南善化設帳教學留下很多文教的貢獻,如今善化仍留有一口井,那是基督教傳到台灣時所留下的一口井,沈光文就在井邊留下光影。

  聽了沈光文的故事,茶的文化沁入心脾。

  用府城的茶、台南的水,吟出─「你的相遇,必須依賴我的無味。」

葉東泰談水

  水,在茶席中,就像一部經,本來水,就有個性,大地流過的,叫做溪水,溪頭、溪心、溪岸,都有心情;土中湧出的是泉水,冷泉、溫泉、噴泉、礦泉,滲有人生的苦澀;也有井水,煮飯、洗衣、澆田,母親最愛;水在嘴裡能降火氣,水在腹內,會顧胃氣,水在心裡,會填福氣,因為水客氣;無形、無色,無味、無影,給你喝、給你洗、祝你元氣、顧身體,因為水無話、無聲、無說,靜靜有禮,堅無不摧、型大無體。伊,是一部經,喝,就快活。所以,在我們傳統裡面,水早就成為泡茶裡的一部經。

  談水說水質的清澈,又說,「吃大井頭的水,無肥嘛也水(不肥也會美)」

  談雙全吟紅茶詩句-紅茶的芳味,是美妙的歌詩,咻會落喉,講袂出喙。紅茶的芳味,是遙遠的記智,愈老愈好,攏袂退時。紅茶的芳味,是歷史的堅持,感情的生理,愈做愈甜。馬年冬尾,卜共汝定一個美麗的約會,初五來坐,汝的笑容是羊年早春上嫷的花。

  席間談吃,──「台南人 從魚頭食到魚尾,從魚翅吃到魚腸。早起牛肉湯用燙ㄟ,中晝肉燥飯用ㄊㄨˊㄟ,下午蝦捲沾兩口,晚餐紅蟳米糕烏魚子,宵夜是擔仔麵、豬心冬粉,兼柑仔蜜搵豆油膏;若是清晨,天光也有虱目魚粥。」一天吃五頓都是平常事。

  他笑說,有本事到台南,就要有心理準備,最好餓個空腹來挑戰。不然會吃到叫不敢。

  談飽了,便著手喝茶,他聊起雙杯品茗的方式,高杯聞香,矮杯品茗,我們透過注水、靜置,聽琴,將泡好的茶湯倒入聞香杯內,品茗杯蓋住聞香杯口,再將這如馬克杯般大互蓋的兩只杯子,雙手上下扣緊夾住聞香杯及品茗杯的杯底往內翻轉,使品茗杯在下聞香杯在上。

  再將左手掌心下移至品茗杯,以右手拿取聞香杯,以旋開的方式取出聞香杯,因直接取出茶湯會爆開,旋開後,即可聞香,香氣會從杯中沁出。品味「暖香」及「冷香」的變化,嗅覺打開。就用品茗杯來品嘗,專注於杯中物,喝茶的情趣就此在席間展開。

  他悟到茶必須要有個好杯子來盛,香才會出來。奉茶聞香杯才誕生。為此,他做詩-「茶甌」。

  茶香,古琴揚,剝皮寮秋意寥寥,白色小餅乾就紅茶飲入,古情新意溢滿艋舺城,南北以茶連成一線,茶的載具有了新品,文化從傳統導進現今,聽候茶人詩情畫意,這個秋分,生活滋味分外濃郁。

***

https://kktix.com/events/3cbf4f
2013/11/15-16 15:30
地點名稱:南區國際光點展區2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和康定街 剝皮寮歷史文化街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