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上的業務,跨進了一大步,心裡覺得十分感動。雖然沒有實質上的獎勵,但是,那種從幾乎顯少知名度的品牌,默默耕耘,到稍見雛形,乃至能進大通路,實質上心裡是很踏實的。
一個領域的躍進,都是眾人的鑄成。沒有同事各自為職共同合作/廠商的配合/消費者的支持/老闆的相挺,是不會成就這種理想的,每個人在過程中受的氣,背負的責任,與耕耘,都有了一個好的成果。
從兩年多前走到現在,有風亦有雨,始終不變的,是那些離開的人與仍奮鬥的人,共同的累積,才能看見這些腳印,實質的烙印。
那天,看著它走進去。我心裡踏實的笑了起來,真的,讓人感到安慰。而這些絕對少不了過去與現在仍執著的同事。沒有大家,就沒有這一天,即使如今不在,大家應還是要感到與有榮焉。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來自土地的夢想事業:台灣食文化品牌創業紀錄》推薦序
文/黃小黛
2008年,第一次走進楊儒門所創立的248農學市集,蔬菜、水果、穀類、海鮮舖滿攤位,由各地小農解說親手所耕種的農產品,面對面與消費者對話,形成日後台灣百花齊放各市集的小縮影。其中,農產加工品,更是另一股新聲音,自製的茶葉、果醬、冰棒、有機棉、醃梅、醋、牛乳與傳統的自然民具,營收無須受大型通路抽成,透過假日市區中心場域,開始呈現在民間,而不論由個人或家族產業所構成的單位,皆已開始正視農產品的價值,強調健康、天然不添加、純正製造,在商品的呈現上更要求精美設計,以吸引消費者購買,讓關心這塊土地的人,可以藉由食物來認識台灣。
這些行動店鋪恰巧對應了「來自土地的夢想事業:台灣食文化品牌創業紀錄」一書所呈現的精神。
始至2013年的今日,從事文化創意工作者常問的是「台灣精神是什麼?」在「掌生穀粒」中,我們看見透過一袋米的包裝,將習以為常甚不以為奇的食用米提升至敬贈的禮品,經由國際獲獎,確認品牌位置與身份,它改變了人們對食物的認知與經驗,這便是通過文化訊息傳遞出民族精神的最佳範例。
「在欉紅」以台灣水果為核心,創新果醬口味,將在地的優質農作如荔枝、紅心芭樂、楊桃、文旦搬上檯面,以真材實料製作果醬,喚醒台灣熱帶水果的美味,不僅提高產品品質、售價,也就地運用食材,在一遍進口的果醬市場上走出區隔。
同樣採用台灣水果為主題的「春一枝冰棒」,則是關注熟透而無法進入經濟市場的水果,春一枝強調與農民、製作者的友善交易,用中盤價格收購農民因成熟而無法進入銷售市場的水果,以手工製作,強調天然原味無添加,將廠房設於台東,希望提供當地工作機會,其根本的利基是對農產品的一份珍惜與協助改善農民經濟狀況。
在原創上,「樂朋Le
Pont 」給了最好的典範,從家鄉的鵝肉店,創作出一種醬料新品牌,把兒時的嗅覺記憶昇華至創業的根本契機。是創舉,雖艱辛卻也異軍突起,為了品牌的定位,其容器、包裝等所從事的設計,無形中也將產品概念所包含的內容,簡要而完整的表達出來,非常值得創業者的學習。
無論是上面案例,或文中所提到的將五穀當作調色盤,客製化商品,為穀物創造更多風味,以製造商身分與品牌設計公司合作,推出自營商品與展售商店,將五穀茶飲飽食的傳統印象,引至現代養生風格,從生產端邁向服務業的「吾穀茶糧」。
亦或拾起將失落的茶油文化,以期盼讓人們重新看見傳統好物的「茶山花印」。
正視品牌,將六十年的製麵技術,用古早味的紙捲包裝方法,細心呵護每份麵條,作為傳遞製麵者認真揉桿出的職人心意,為麵條穿上了文化的「大呷麵本家」;或為了一個打賭而成就的休閒零嘴「原味千尋」。每種產品、各家品牌、企業,都是不同立業模式的顯現。
這些嶄露頭角的成功產業的背後,都可看出相同質地,他們皆擁有對商品的自信,那是因為心意專注並深入產物、產地與對產品認識的知能與不間斷學習的精進力,才能各自找到對的商業模式。
這是一本KNOW-HOW,「來自土地的夢想事業:台灣食文化品牌創業紀錄」是一本可做為創業夢的基礎書。它能給予的指引不僅是外在形式上的修飾、塑造,而是八個守護土地的產業耕耘的精簡片語,這些企業正面的傳達了台灣正有的豐富文化底蘊及在地價值,從小視大,他們以品質塑造品牌,用品牌為產品加值,如同樂朋的信念:「價值沒辦法被複製,只有價格可以被複製。」
「當你想要好好生活時,你就會去思考怎樣能把生活過的更好。」樂朋創辦人陳良士說。
誠如坊間「PEKOE食品雜貨鋪」、花蓮「阿之寶手創館」、各地「農民市集」、「誠品知味」、台北「好丘Goodchos」等重視在地製造的實體經銷通路,每一間店鋪的呈現,就代表產業與文化的結合,人們透過通路嚐到食物裡的風土與人情之味,從文字的簡介中理解產業背後對台灣土地濃郁的情感,這本書帶領讀者從花蓮走到彰化,自高雄到台北、苗栗、九份、大甲、台東、三義、台中,每段里程是台灣中小企業發展的縮影。
曾為研發而赴異國拜訪果醬工坊的在欉紅鄭重地說,出國不是去學怎麼做果醬,大師都有出書,台灣都買的到,而且幾乎做手工果醬的人都擁有那些書。重點是,看了書也不一定做的出好產品,因為台灣與外國食材的差異,做出來的果醬口味就不同。
創業也是一樣,知能外,環境的差異也會締造各別的利基,而創辦者的品味、態度與堅持將會決定產品在市場的價值。
「法國新鮮生蠔空運來台,再貴都買;我們的蚵仔,就希望越便宜越好,我常說新鮮值多少?可是台灣人只重外表,一個包10萬,排隊買;一把青菜30塊,還要殺價,不在乎跟健康有關的事。這是個人價值問題,看著每賣一支冰棒,台東就有工作,我真的很愉快。」
作為下一個創業者,你的態度就決定了產品的品格,企業形象及精神。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食物安慰人心
人潮喧嘩。這裡是台北市南京西路的新光天地二樓。我喜歡在高處看人潮。享用聽到聲音、看著人的獨自,心就此沉靜,這時便是回顧過去最好的時刻。
我經常給自己這樣的情境。所以常常回憶。
澄清繁溽,釐清追逐。也因經常模糊,所以生活像是這樣的輪迴,走走停停,時而厭倦,或激勵。
這幾天,心境有了莫大的變化,是另一個里程的開始,沒有人知道,卻如此鮮明。人的心一旦起了念,自然腳步會邁開,也就回不了頭。
如今離開故鄉已二十多年,我從異鄉人成了在地,這變化誰都沒料準。我但願未來心志仍是正念,或偏或倚,都能回到自己。不再折磨抵觸。
我經常給自己這樣的情境。所以常常回憶。
澄清繁溽,釐清追逐。也因經常模糊,所以生活像是這樣的輪迴,走走停停,時而厭倦,或激勵。
這幾天,心境有了莫大的變化,是另一個里程的開始,沒有人知道,卻如此鮮明。人的心一旦起了念,自然腳步會邁開,也就回不了頭。
如今離開故鄉已二十多年,我從異鄉人成了在地,這變化誰都沒料準。我但願未來心志仍是正念,或偏或倚,都能回到自己。不再折磨抵觸。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堅定少年的海岸線/陳永龍
起初以為唱歌是為了抵擋遺忘
唱得久了才發現
唱歌其實既是在編織記憶
編織那些實實在在體驗過的
或是未曾經歷過的故事
/陳永龍
我已經想不起認識在哪一年,也忘記我們是否真正聊到天。
記憶的碎片有了空白就組不起來,刻意思考顯得矯情。殘餘記憶裡,Leo平常的身軀從汀洲路往地下室走來,那天老歌者有場演唱會,但卻不見身影。
傳聞,這位唱起歌會撼動靈魂的老歌者行蹤總飄泊不定,人們總是禱告他能記得要獻唱的事情。
人潮漸漸聚集,就剩老歌者失去身影,年輕的Leo皺眉走來走去,我眼神定焦在他腳步,想著他的思緒,忘神時,Leo笑了,視線停在老歌者的眼睛,那是他給我永遠的印象。Leo帶著歌手走唱天涯,何時能輪到自己呢?族裡會唱歌的人太多了,那像是未置可否的事情,愛唱歌的人羨慕能唱的人,機會像是天邊彩虹,眼睛看的到卻摸不著,誰都看出那份悵望與傾慕。
夜半,十三咖啡響起歌曲,楓樹社區天空是藍色,黝黑的灰抹在蒼空,空氣瀰漫Leo聲線,趨於空間回盪的背景,鋼琴點奏與他溫和而流露淡淡的小心翼翼,像是請求般呢喃,那懇求是如此淡定,不激昂,用他年紀該有的歷練去陳述心裡感受。
我們都真的不年輕了,在經歷上,風風雨雨走過一些了,該領受的痛快與苦難也多多少少嚐過了。以前看浪,覺得快意舒暢,如今打來的海水像是自己一層又一層記憶,那繭脫了卻淺淺的遺留在皮膚,歲月的烙印在眼神與表達上,是迎合或放下都已明白與釋然。
Leo的不侵略像風緩緩撫慰咖啡座每顆疲憊的心,若有似無的洗滌世間,他不是最特別的,即使走到中年,那如堅定少年的心志藏在胸腔,只有在唱歌的時候會靜悄悄的跑出來與人見面,專注的握著麥克風,隨曲調搖晃身體,珍惜舞台上的每秒移動,海邊的歌聲Leo閉著眼睛好好的和一聲一句,謹慎踏在每顆音符,正經奕奕,心神凝結打了拍子,真正站在主唱的位置,要人聽我靜靜唱。
從合音天使站在後台,真正往前走面對想聽歌的人,"我知道我可以這樣好好唱歌"。Leo唱著大武山的神氣,不豪放不肆意,只是好好的唱。
那些屬於青春的記憶,從認識的每個人看見,翻滾的熱情與曲徑幽處,在熟悉的臉龐上見證了行舟,當我們滿心歡喜的說謝謝,那是整合了生命的涕淚與荒流,還有美好的一切,所凝聚出的感受。
海岸線,這是Leo的專屬情歌,那些眼前一望無際的邊界,屬於我的夢,還是要自己去追求,碧山崎嶇便是領受的禮物,無人能取代昨日人事,當泯滅成為內蘊,我們歸順了靈魂也與之安然相處,心平氣和的獨奏,自由的接納不安雲雨,萬籟俱寂,孤蓬也能唱的自如,彷彿南征北討那份完成,已在心裡成為人生滋養。
海岸線
作詞:李子恆
作曲:李子恆
編曲:董運昌、陳主惠
昨日 未完成的崎嶇
已是眼前 明媚的風光
夢太寫實 明天一望無際
回個頭 一片無人沙灘
腳步 未完成的旅途
已是天天 遊子的地圖
行過斷崖 夜夜安然無恙
轉過身 天涯就在近處
告別了城市的憂傷 你為誰
回到浮雲回不去的故鄉
征服了年華的孤獨 我為誰
投入異鄉尋消失的彩虹
海鷗 未完成的高度
已是空中 最自由的翅膀
風說過了 愛是一座島
曲曲折折 起點也是終站
愛,啊愛。
曾經,我最喜歡聽洪榮宏的歌了。
我相信人與人之間必然有相互吸引的線,總會勾著心思來相見,即使並沒有太多話想交談,但卻一直想看著他,沉默也好,凝視也好,就是想感受那人的存在。
青春期間,我也有許多話隱瞞在心裡無法說出來,但只要聽到他的歌聲,無論是怎樣的歌曲,我就像能釋放,內心裡莫名的感觸會隨著聲線洩出許多情感,眼淚會緩緩的放出來,但其實自己並不明白。
所以,那時候,我就知道,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會有某些無法言說,卻能相互共鳴的事情,也只有你能碰觸到那種無形的東西,你靜靜的聽著,好像把不曾正視的委曲與悲傷,一件一件吐出來。於是,我深深被那個人的聲音吸引,聽著那些曲調,我可以忘記身處的現實。
但,其實,那麼年輕的自己怎懂得那麼多難過呢?或許是不善表達,或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因此就累積著,直到碰到那個可以觸動靈魂的事情,於是無法自己。
我是受那種聲音被帶到另一個境地,離開原始的地方越來越遠,直到親情完全看不到我為止。對此,我是哀傷的,因為,你其實不知道你離那些事物竟然如此疏離,已經到了無法回去的境地。生命裡每一件生老病死催促著你的步履,可是你卻知道你並不是屬於那個世界的人。二十多年前,你已經親手斬掉那條薄弱的紅線,頭也不回的被驅離。我比誰都清楚那種撕裂之痛,就像一種斷裂,再也拼不起來。修補也只是表面而已。
而親人的死亡,讓某部份的自己也死去,無以名狀的死亡隨著那些燒掉的紙錢飛揚在熾熱的夏天,燒成灰的骨頭熱呼呼的,但那些情感呢?沒有表情的人他的心可還飄零在世間?還是真的消失殆盡。
有時候,安靜的時候,我就會默默的流下淚,好像為了他的一生悲傷,那麼耀眼的青春,如此放逐的中年,隨波逐流也無法彌補失落的期待,他的自尊隨著無法成就的未來永遠的被放逐在人間了。
我們沒有人願意提起這件事情,能討論什麼,但只要與他有關的話題,只要大家眼睛一望,便知道心裡含著什麼話,再把它吞進去,然後在心裡哭著。我們也只能哭著。
生命究竟像什麼呢?河流嗎?並不是,喜怒哀樂如此明白的洶湧而來,強烈的撞擊脆弱的心,滿溢的情緒也只能訴諸於某些無法言語的曲調。他們那麼唱,並非在講我們的事情,但卻能消化人們痛苦的悲傷。用一種淺顯的方法去撫慰人心。
或許,能夠透過這些洗滌忘不掉的悲傷是種幸運吧。其實,唱的人也許並不明白他為人安慰了什麼,但或許就因為那份不解才能輕輕的唱出來。
我們總在走過千山萬水的情誼後,感觸越來越深,而愛越來越說不明白。寧願讓那份愛,靜靜悄悄的擺在相見時的氣流中,隨著風吹過來,並肩的散步,不語,卻滿心舒坦而相愛。
我相信人與人之間必然有相互吸引的線,總會勾著心思來相見,即使並沒有太多話想交談,但卻一直想看著他,沉默也好,凝視也好,就是想感受那人的存在。
青春期間,我也有許多話隱瞞在心裡無法說出來,但只要聽到他的歌聲,無論是怎樣的歌曲,我就像能釋放,內心裡莫名的感觸會隨著聲線洩出許多情感,眼淚會緩緩的放出來,但其實自己並不明白。
所以,那時候,我就知道,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會有某些無法言說,卻能相互共鳴的事情,也只有你能碰觸到那種無形的東西,你靜靜的聽著,好像把不曾正視的委曲與悲傷,一件一件吐出來。於是,我深深被那個人的聲音吸引,聽著那些曲調,我可以忘記身處的現實。
但,其實,那麼年輕的自己怎懂得那麼多難過呢?或許是不善表達,或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因此就累積著,直到碰到那個可以觸動靈魂的事情,於是無法自己。
我是受那種聲音被帶到另一個境地,離開原始的地方越來越遠,直到親情完全看不到我為止。對此,我是哀傷的,因為,你其實不知道你離那些事物竟然如此疏離,已經到了無法回去的境地。生命裡每一件生老病死催促著你的步履,可是你卻知道你並不是屬於那個世界的人。二十多年前,你已經親手斬掉那條薄弱的紅線,頭也不回的被驅離。我比誰都清楚那種撕裂之痛,就像一種斷裂,再也拼不起來。修補也只是表面而已。
而親人的死亡,讓某部份的自己也死去,無以名狀的死亡隨著那些燒掉的紙錢飛揚在熾熱的夏天,燒成灰的骨頭熱呼呼的,但那些情感呢?沒有表情的人他的心可還飄零在世間?還是真的消失殆盡。
有時候,安靜的時候,我就會默默的流下淚,好像為了他的一生悲傷,那麼耀眼的青春,如此放逐的中年,隨波逐流也無法彌補失落的期待,他的自尊隨著無法成就的未來永遠的被放逐在人間了。
我們沒有人願意提起這件事情,能討論什麼,但只要與他有關的話題,只要大家眼睛一望,便知道心裡含著什麼話,再把它吞進去,然後在心裡哭著。我們也只能哭著。
生命究竟像什麼呢?河流嗎?並不是,喜怒哀樂如此明白的洶湧而來,強烈的撞擊脆弱的心,滿溢的情緒也只能訴諸於某些無法言語的曲調。他們那麼唱,並非在講我們的事情,但卻能消化人們痛苦的悲傷。用一種淺顯的方法去撫慰人心。
或許,能夠透過這些洗滌忘不掉的悲傷是種幸運吧。其實,唱的人也許並不明白他為人安慰了什麼,但或許就因為那份不解才能輕輕的唱出來。
我們總在走過千山萬水的情誼後,感觸越來越深,而愛越來越說不明白。寧願讓那份愛,靜靜悄悄的擺在相見時的氣流中,隨著風吹過來,並肩的散步,不語,卻滿心舒坦而相愛。
西臨淡水河望春風
站在大稻埕碼頭,冷冷的風,刺骨的吹來。以前,我也曾在燦爛晴空下來到這個地方,輕輕的經過,並沒有駐足,畢竟,我不是這裡的人,這裡並沒有我的記憶存在。
但是,有個不斷打動我的人,從年輕的時候,就經常在這個岸旁散步。
1933年,二十五歲的他,住在當年最繁榮的大稻埕,空暇時、憂悶時或悲傷時,這淡水河邊,就成了他排解心情的地方,那天,他見到成雙成對的青年男女,在河邊浪漫,促成了他寫下「望春風」,那些內心思慕的的情誼,輕盈的趁著音符飄出邊際,緩慢的拂出懷春之情,少女害羞的神情都被他看了進去,暗戀之心也讓他毫無保留的說盡,百來個字,就把相思通通表白,沒有掩飾、卻不致於赤裸,那種心裡想要戀愛的情懷與心跳聲,活靈活現、維妙維肖躍然詞上。
一樣的地點,往昔不在,但是天空雲彩依然,時光經過了四十四年,停滯創作後,唯一道出「相思海」,兩年後他因中風而病逝家中,「相思海」成為了他最後的遺作。
他是李臨秋,1909年出生在台灣日據時代的台北雙連地區,後移居大稻埕。原來家裡富裕,卻因父親好客、仗義為友作保,賠盡家產、憂鬱而逝。
當時,他才剛從大龍峒公學校」(小學)畢業,15歲家道中落,只能輟學謀職,從富家少爺成為「永樂座」戲院當「茶房」,為客人倒水的工友。
「永樂座」是大稻埕茶葉大王陳天來創設的娛樂事業,李臨秋的祖母是陳天來的侄女,永樂座在日據時代是台灣同胞「專屬」的電影院,當時觀眾憑著票根,就可以免費喝茶,在電影開演前及中場休息時,「茶房」會提著一大壺開水,幫觀眾沖茶。之後,他轉至「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即戰後改稱「建國啤酒廠」)擔任工友,並進修「日本早稻田大學」函授課程,工作之餘就讀成淵中學夜間部,隨即再度進入「永樂座」擔任會計。
1920年代的電影還是默片時期,在電影放映時,通常會有「辯士」,在放映室裡為觀眾「口說」劇情和對話,當時最有名的「辯士」是詹天馬;有一次詹天馬看著影片上的字幕,有個字一時唸不出來,站在一旁的李臨秋告訴他怎麼唸,詹天馬發現這個年紀輕輕的「茶房」,竟有深厚漢文基礎,於是鼓勵他試著寫劇本和本事,之後李臨秋的工作也從「茶房」升格為「文書」。這是他與臺灣歌謠界結緣的開始,也是人生重要的分界點。
這個男子開始從事歌詞創作、編劇、書寫電影本事。先為上海聯華電影公司「懺悔」、「一個紅蛋」等默片電影寫主題歌、本事,編寫劇本供「辯士」演出之用。1933年創作「望春風」,由鄧雨賢譜曲,一舉成名。1938年「四季紅」一系列作品相繼問世,更享盛名,李臨秋被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延攬為專屬作詞家,成為當年臺灣歌謠界耀眼之星。
戰後,國民政府大舉遷移來台,並施行語言與教育思想控制,二二八事件及國民政府全面推行國語,台灣歌曲漸變為中低下層的次文化,台語歌曲式微。但他和作曲家王雲峰合作,再以《補破網》喚起人們認知台語創作歌謠的內涵。
1960年,任職的永樂戲院被拆除,他退休而不再創作。晚年,他接受作曲家林二的敦請,將舊詞《相思海》授予譜曲,1979年李臨秋病逝於大稻埕「建昌街」。
這個創作過180餘首歌詞的清瘦男子,一生經歷了時代變故,將心裡話謄於詞海交代身世,他以「補破網」,隱喻二二八事件後,臺灣社會的殘破,經濟、金融崩潰,人心惶惶不安的狀況,那種欲哭無淚,人生絕望的無奈心情,樸素無華的描白。
人生,總有那種跌落谷底的心死時刻,在逼不得已中,卻仍要一步一步悶悶的繼續人生,忍著吞下困苦的活下去,那個年代,政治的迫害,民不聊生,終將讓這個近中年者說出了世道灰暗的悽涼之景。
他的父親從小是家中獨子,備受寵愛,又因家境優渥而飽讀詩書,李臨秋自幼自然受父親影響,後天的家道中落並沒讓他喪志,反倒是撐起家的一片天,即使工作薪水微薄,仍不斷充實自我。
李臨秋曾對兒子說,作品若欲被社會大眾所接受,除了「三分雅、七分俗」更要體察社會脈動,真實傳達社會心聲,作品才能留芳百世、千古不墜。他為中下階層人們寫歌,不為達官貴人賦詞而行錦上添花阿諛之舉。他總在歌詞完成之際,讀給不識字的母親與妻子聽,直到她們瞭解歌詞所要表達的意境才算完稿。「若是連不識字的都聽得懂你所寫的歌詞,那麼識字的必然懂。」
他為台語的美感、時代的景色、常民的生活寫下清晰的履歷。
有一幅輓聯,最足道盡李臨秋在台語創作歌謠的地位: 「望春風,傳情、傳族聲、傳萬世; 補破網,補情、補民心、補人間。」
他的「望春風」,是思春悸動的青春期,「四季紅」,譜出熱戀男女與四季更替的呼應,伊的「補破網」,是對人間世情的無奈嘆息。
「相思海」,是不是他站在大稻埕上遙望淡水河上的深切情懷?
生命中,我們所遇到的人,再微小,仍會在我們心疊上一層皺摺,掀開了滿腹快樂與傷痛。
有些人,你不曾與他認真交談,卻每一波交集與流動,都會放在心底中,那像浪,推著往岸,在灘沙中流失,那些不會回來的人,沉入靈魂最深處,我是不會忘記的,只是那些傷懷,時間久了,並不會影響日常生活,但是心裡卻有了容得下逝去的人的空間。
海面茫茫相思海 茫茫失東西 阮是思君君袂來 搭心今何在 今何在 今何在 今何在 啊!海鳥替阮做花使海中孤舟相思海 孤舟問天涯
阮是找君君不知 波浪滿腹內
滿腹內 滿腹內 滿腹內 啊!海風傳情乎伊知
海底摸針相思海 摸針憨大獃
阮心罵君君不該 消瘦為你害
為你害 為你害 為你害 啊!海水流落為了愛
海風吹來,我想起的是自己的故事,李臨秋寫的是他的眼底,淡水河上每日飄浮著許多臺北人的浮生點滴。這條河,孕育著許多人情世故,收納眾生輪迴幻夢,沐浴浮世繪人間物語,眾生於河岸這邊淨身,世間各種人的表現和面貌,無法解的心結,無須辯解,沉默的立在碼頭,遙遙凝視最遠的地平線,讓雨、讓海風、讓夕陽西沉與月光,洗滌蒙受塵埃的身心。
布農族古老傳說中說,「不管有多久,河流還是會回到它走過的路線。」淡水河一直都在,從李臨秋的1909年到如今我的2013,百年來,他的歌仍隨歲月的經過所帶來的人生滋味留在我身上。
吟唱故人的辭意,心留在台北城的當今,環顧台北發跡的地理,雖然初次踏在這片土地,但曲意的五味雜陳,卻如此熟悉。
序
我喜歡安靜的想你。
在這,靜謐的角落,宇宙無止息,就讓我這樣靜靜的想你。
喧鬧已經無關緊要,就讓我在這裡靜靜的想起你的一切。
終究,如此多年,你依然如你,我只要在這裡凝視著你,我就不會忘記自己。
也別來擾,就這樣,靜靜的開始,不需爭相走告,路,原來就是寂靜,我喜歡這樣靜靜的開始一步步走起。
人生中,有些東西靜悄悄的在消逝。你知道是什麼嗎?
"感覺",
就是感覺。在某一年某一天裡,我曾經有的感覺竟然慢慢的不見了。等到我想拾起來時,他湮滅足跡。
多麼可怕.....其實是何其殘忍,或許就是如此,我們不得不硬著頭皮,靜靜的想想那個失去的自己。
在這個想要的都已得到的時候,在看那些失去的影子,空虛渺茫的心境,竟無法言語。
"語言"
我曾經認為這是最容易表達我心裡想法的東西。不過,如今,我已經懶的再講話了。
沉默好像好點,那些無以名狀的事情因為遺忘太久,所以也不知道因何煩悶,又根本是無法痛恨起那些幽幽的心情。
中秋的月,海浪舀起滿腹情緒,月亮太大了,張大嘴放空,那時候的我的你在哪裡?已經不在我思緒了。所以,我討厭那樣的我,記不起你的我顯得很自大。失去你,我變的不謙卑了,無所謂了。
我想,我得試著找方式來平靜這一切,所以,在這裡,靜悄悄的開始找你。
今天我告訴a關於人生方向的秘笈。那是以前我常常掛在嘴上的,你也知道的。當我看著那樣的我對著a,好像以前的你回來了。
你說:我回來了。
凌空望著你的方向,我知道只要我需要,你必然會在。但我卻又不肯你回來,於是來回之間,你的靈魂總無法歸宿,我雖然心急,卻也就無法放下,不甘心嘛!我始終是知道使命卻又埋怨,直到就快抓不到你。我才明白,失去比丟棄可怕。
你原諒我,在這猶疑之間,不要背棄我。
你等等我啊。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大稻埕/蘿蔔排骨湯
臺北的冬日清晨一如往常的爽朗,延平北路的菜市場叫賣聲持續了百年,甘蔗汁有冷有熱,恆久美味的東西一貫沒有店名,南北都一樣,一台四輪推車、甘蔗原汁四個字,老闆穿著長袖橫條POLP衫,腳著雨鞋,灰白的鬢髮,笑了多年的黝黑臉龐,站在菜市前端,蔬菜置放在藍籃子裡發著光。
中年婦人說,那椪皮是自己做的,從大市看到想自己做做看。那是古時,貧窮人一年難得吃上幾回肉,就將豬皮剮盡油脂後煮熟,待晾乾後下熱油炸,炸得金黃起泡,
再放到湯裏泡軟,食用時,切塊涼拌,風味獨特。也有人加上切段芹菜、蘿蔔絲、豆干絲一起拌炒,加香油或麻油,清爽又添香氣。
走到慈聖宮前的長排小攤,依舊走入廟埕裡,從後方叫碗白飯與蘿蔔排骨湯,六十元的排骨湯放在長方形的鋁製摺疊桌,蘿蔔清甜的香氣幽幽的拂入鼻尖。
這湯上,沒有南部漂浮的香菜,也沒有青翠的芹菜,卻仍保有古早最有誠意的滋味。那是小排骨的氣味。
削皮後的白蘿蔔,滾刀切塊,起一鍋滾水,下小排骨汆燙去血水,再起一鍋滾水,放排骨與白蘿蔔,讓他滾熟,撈除表面浮泡,再慢慢熬煮,最後再添鹽與芹菜末、香菜。
把 白飯撥入排骨湯裡,飯湯熱騰騰的蒸氣裊繞在慈聖宮,老榕樹下,鳥兒吱喳,鄰桌啤酒下肚,這個清晨,廣場上三四十小方桌,有肉燥飯、四神湯,還有魷魚標、肉
粥、清蒸橘螃蟹,砂鍋魚頭的瓦斯爐架火燒的正旺,嬰孩抽泣中睡著,兒童嘻鬧穿梭桌椅旁,醉醺醺的中年人,哀嚎低聲哭泣被友人架了出去,一旁悶頭乾喝台啤,
醬蜆仔微張著嘴躺在小菜盤,陪著孤單男人靜悄悄。
陽光斜斜洋灑在水泥地上。
冷冷的天,有人穿冬衣,有人著短袖,各人心情不一樣,卻同時聚集在這個空間裡流浪,輕輕地喝下這口湯。屬於這方淨地,是青年口中的天龍國,卻如此安適、溫暖。是哪,媽祖從宮內庇祐塵世凡人,柱樑上的石龍,看盡這世間的一切,天上人間,境遇不同,各人造業各人擔。承認成了最艱鉅的回答。
二O一三年,心要暖,就來大稻埕的榕樹下,拜媽祖保平安,讓排骨蘿蔔湯飽足你的空虛寂寥,撫慰你對塵世厭煩而生的働傷。
好丘/台北天母店
天母,十幾年前,二十多歲時,這裡,是我家。
2013 年9月午後,站在好丘天母店,心裡真有無限感概。曾在天玉裡生活七、八年的過去,淡淡的油然浮起。年輕時,這裡,是溫莎小鎮,那至少是1990年的事情了。
原來溫莎小鎮是在石牌路二段尾緊接行義路上,遷至天玉裡後,增了庭大貴氣,也能突顯天母西式獨棟庭院洋房特有石牆別墅的氣質,那時,邁入餐廳前的小徑,圍繞雕花柱鐵圍牆,大庭院中榕樹枝幹扶疏,這條坡道即使都是柏油路面,但卻有古道清幽之感。往上,屹立不搖的是敦煌書店,書店旁總有著小餐廳與藝廊,在往天母東路巷子散步下去,以前在那裡琉璃工坊優雅沉靜,少有人知道,深入其中還有咖啡座,深黑色壁面映照琉璃姿色,有著傲骨與涵養。
從溫莎離開後,中山北路七段的『隨意鳥地方』?? 小酒吧就來了。美式酒館取代法式優雅,Haagen Dazs 也取代了其它,我竟然也已忘記過去屬於這屋子前身的記憶。
歷經十多年後,天母庭院石屋成了好丘腹地。天母這個經過不同居住者更迭來去,多年來,原住在此的許多外來者返回了他們故鄉,餐廳們,開了又收,關了又更替新者,不免有新建、增建,唯有那G&G 熟食店、圓桌武士、廣田洋果子、吃吃看還能屹立不搖。
好丘前這顆欒樹,是他們種下去的,從芝山岩移居而來的欒樹高兩層樓,青苗發芽了,看不出三個月光陰就讓它像是在這裡一輩子,圍牆上黃槿花開盛了,戶外木廊旁蕨葉植栽,混雜卻不失序,小院子裡韓國草是一個意外序曲,二樓陽台上遙望天際,秋天依然炎熱的台北,輕風呼呼吹,這便是天母氣息,悠哉而平靜,緩慢步調,閑來無事的安適感一點都沒變,我想,秋冬來時,這欒樹就要開花結果了,多少年前誠品天母欒樹節是否能隨著好丘蒞臨而有新生的時機。
此刻的好丘,開幕第四天,鄰居伊聖斯早早便蹲點,週六一樓咖啡廳,往來人潮不斷,一樣有部份小農製品,各色口味貝果、生鮮的蔬菜與馬修優格也上承架,精簡而不拖泥帶水,二樓文創作品布包、襪子、皮件、服裝、陶藝、雜貨與小小擺攤市集、三樓小展覽,熱騰騰的在百來坪空間攤開,好像在等待著什麼。
過去,總是讓人懷念的多,在地者,總不忍居處凋零靜寂,沉默了近十年的天母,隨著商圈遷移與不景氣而淡淡閒置,還原了住宅區該有寧靜,卻讓人不免想起以前七段中山誠品的風華,那片蓮花池,扶搖而上的木作地板,那咖啡香與綠意,曾為當地人染上的思維與造形,那些閉上眼睛就能用心描線出的印相,我們談起這裡傳達出的深邃情調,當年天母更具氣度、考究、充滿滋味、張力,冥想三昧,交疊的思緒鮮明。
對於此次好丘在天母,我其實是感激,某些該活過來的,或許能經由這些已具備旺盛活動力與清澄的才能者,通過循環的新生漩渦,為這個逐漸消褪分割的地理形成一種新流動,藉助型體,再生動的表達出天母的韻味。
新生總能為舊地理帶來力量與正氣,文化的傳播也就依靠這些豐富多姿的行動開展,但願好丘孕育出深受在地人們愉悅的紋理,也祝福好丘未來能像庭院前那顆欒樹充滿豐穰的力量。
老欒樹從芝山長大成熟而來,就同中子文化從簡單生活節而生、在四四南村深耕繁茂,如今,天母再展店,徽章也蓋在這地理了,讓人不禁期盼,十年之後,融匯森羅繁象後,它將成為怎樣的情狀。
週二至週日11:00-22:00台北市士林區天玉街38巷16弄2號02-28735889
CAF'E MARCHE 咖啡瑪榭
住家附近,近月來開了一間雅緻的咖啡館,對於世俗的通化街,一開始,顯得格格不入,因為,它過於低調而平實,像一個中年男人,務實卻充滿質感的安靜著。
從不喧鬧,也不譁眾取寵,甚至平價,太出乎意料。
每日清晨,在街頭伸手揮下計程車時,心裡想著,「這家小館,究竟能開多久?」
每日夜晚,從辦公室走回家前,望向店內,裡頭的人數,一日一日增多,即使零星,也總有聲音飄出,心裡仍想,「是怎麼維持?」
他總播著老爵士,恰到好處,不太小聲,也不至於喧賓奪主;上班者,總是接近九點前來外帶,家庭主婦送走了小學生,便吃起不到百元的法國土司早午餐;老是有不同的外籍者,或男,或女,一屁股坐下來,就是插上電腦,連結無線網路,一杯咖啡就度過清晨。
午後,樸素的歐巴桑,嚷嚷一張嘴衝了進來,要了杯與昨日相同的咖啡;粗魯的中年人八字步邁入叮嚀通化街的過年可非一般小事,「約略夜晚十二點半後,我們這裡就滿滿都是人啊,滿滿喔,通通從101走來夜市逛街,你們不要被嚇到喔!」口沫橫飛的說長道短,與歐巴桑來回論述,整個屋子充滿了台語,薩克斯風吹著滄桑卻也溫柔的魂魄,七八個女孩講廣東話與破碎的國語,說著要跨年序曲和朋友八卦,玻璃窗旁的老外,還是帶著耳機,又在要了杯cappuccino,但他卻一口標準國語說:「我要一杯卡布吉諾。」
裝潢的時候,打探問:「有早午餐嗎?」
「暫時沒有。」他嘴角微微牽動。
明明七點開張,怎會沒有?如今,貝果、法國土司躍在瓷盤,再來,「燻鴨胸巴薩米克意大利麵、第戎芥茉燉飯佐香草雞、牛肝菌野菇燉飯、白酒蛤蠣麵,試吃價99元。」就要上架。
這個按部就班的店,扎扎實實的走一步是一步,中年男子在廚房中安靜的做著誠實的饗宴,騎樓上的白柱子是女孩一筆一畫細細描繪出的圖騰,招牌是一日過一日後才有了名字。
這樣的一家店,靜靜的在熱鬧非凡的通化街尾發芽。
放假日,午後,好好的吃上一盤120元香蕉巧克力百香果醬薄餅,超細纖維的白餐巾包覆刀叉,一杯85元的拿鐵用320ml的a-liFe雙層玻璃杯盛裝,不算便宜的租金地價,致上很有誠意的環境與配套,讓人臣服。即使口味平凡,但誠意十足。
平凡,最難做到,總要感到差異性才有存在感。太弱,容易自卑;太強,顯得招搖,不亢不卑,不驕不謅,自有中正之道,開店如此火侯,難能可貴。
他是農安街老字號「Hana錵」鐵板燒餐廳新的咖啡門市,但無此加持門號,也自得其風貌。Hana錵的咖啡,自己烘焙,讓很多客人讚不絕口,紛紛想買,久而久之「Caf'e Marche 咖啡瑪榭」也就生長出來。
食材是本質,店家風格是主事者修養的呈現,斤斤計較,就無法提供真正的服務,堅持的品質便是投入的程度,從開店那天客人一步步走過來,新生的「Caf'e Marche 咖啡瑪榭」沉靜的性子從未消失。這是一家少有慌張的店,在這裡,慢條斯里也成了一種生活習性,走在生龍活虎的通化街,每日夜晚十點,遠遠望見白捲門緩緩落下,玻璃牆內燈熄了,他的店名,卻明亮的點在145號轉角,像個溫柔的守護者,招喚明晨第一杯咖啡的芳香到來。
從不喧鬧,也不譁眾取寵,甚至平價,太出乎意料。
每日清晨,在街頭伸手揮下計程車時,心裡想著,「這家小館,究竟能開多久?」
每日夜晚,從辦公室走回家前,望向店內,裡頭的人數,一日一日增多,即使零星,也總有聲音飄出,心裡仍想,「是怎麼維持?」
他總播著老爵士,恰到好處,不太小聲,也不至於喧賓奪主;上班者,總是接近九點前來外帶,家庭主婦送走了小學生,便吃起不到百元的法國土司早午餐;老是有不同的外籍者,或男,或女,一屁股坐下來,就是插上電腦,連結無線網路,一杯咖啡就度過清晨。
午後,樸素的歐巴桑,嚷嚷一張嘴衝了進來,要了杯與昨日相同的咖啡;粗魯的中年人八字步邁入叮嚀通化街的過年可非一般小事,「約略夜晚十二點半後,我們這裡就滿滿都是人啊,滿滿喔,通通從101走來夜市逛街,你們不要被嚇到喔!」口沫橫飛的說長道短,與歐巴桑來回論述,整個屋子充滿了台語,薩克斯風吹著滄桑卻也溫柔的魂魄,七八個女孩講廣東話與破碎的國語,說著要跨年序曲和朋友八卦,玻璃窗旁的老外,還是帶著耳機,又在要了杯cappuccino,但他卻一口標準國語說:「我要一杯卡布吉諾。」
裝潢的時候,打探問:「有早午餐嗎?」
「暫時沒有。」他嘴角微微牽動。
明明七點開張,怎會沒有?如今,貝果、法國土司躍在瓷盤,再來,「燻鴨胸巴薩米克意大利麵、第戎芥茉燉飯佐香草雞、牛肝菌野菇燉飯、白酒蛤蠣麵,試吃價99元。」就要上架。
這個按部就班的店,扎扎實實的走一步是一步,中年男子在廚房中安靜的做著誠實的饗宴,騎樓上的白柱子是女孩一筆一畫細細描繪出的圖騰,招牌是一日過一日後才有了名字。
這樣的一家店,靜靜的在熱鬧非凡的通化街尾發芽。
放假日,午後,好好的吃上一盤120元香蕉巧克力百香果醬薄餅,超細纖維的白餐巾包覆刀叉,一杯85元的拿鐵用320ml的a-liFe雙層玻璃杯盛裝,不算便宜的租金地價,致上很有誠意的環境與配套,讓人臣服。即使口味平凡,但誠意十足。
平凡,最難做到,總要感到差異性才有存在感。太弱,容易自卑;太強,顯得招搖,不亢不卑,不驕不謅,自有中正之道,開店如此火侯,難能可貴。
他是農安街老字號「Hana錵」鐵板燒餐廳新的咖啡門市,但無此加持門號,也自得其風貌。Hana錵的咖啡,自己烘焙,讓很多客人讚不絕口,紛紛想買,久而久之「Caf'e Marche 咖啡瑪榭」也就生長出來。
食材是本質,店家風格是主事者修養的呈現,斤斤計較,就無法提供真正的服務,堅持的品質便是投入的程度,從開店那天客人一步步走過來,新生的「Caf'e Marche 咖啡瑪榭」沉靜的性子從未消失。這是一家少有慌張的店,在這裡,慢條斯里也成了一種生活習性,走在生龍活虎的通化街,每日夜晚十點,遠遠望見白捲門緩緩落下,玻璃牆內燈熄了,他的店名,卻明亮的點在145號轉角,像個溫柔的守護者,招喚明晨第一杯咖啡的芳香到來。
Caf'e Marche 咖啡瑪榭
台北市通化街145號
(02)2377-2538
https://www.facebook.com/KaFeiMaXie?fref=ts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周奕成的1920/2012我的大稻埕
周奕成,一九六七年出生在台北民生社區,第五代台北人,二○○八年夏天,暫離公眾生涯的政治運動,加入「台客藍」、「印花樂」的經營,二○一○年在迪化街屈臣氏大樓創辦了「小藝埕」,二○一二年開設「民藝埕」,政治的路他走了二十年,二十年後,短短兩年期間他的復興大業,從大稻埕刻不容緩的長出秧苗。
沒有親眼見證過一九二○年代的周奕成,描繪起當時,身體內像是有無限的思念,他能縱觀的看待那個世紀帶給世界亙久的影響,在他含蓄收斂的口中,那個一九二○是大稻埕的輝煌盛世,是日本大正民主潮的年代,也是歐洲革命思潮雲湧與現代主義風起的時代。那是海明威、芥川龍之介、費茲傑羅、畢卡索、達利等文人、藝術家展現才華的時期。
大稻埕當時是全台灣商業貿易最繁盛的港口,也是文化和政治思想最開化、最先進的地方,先賢蔣渭水等人創立台灣文化協會,推動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根據地就在大稻埕,所以周奕成復興的基地就在大稻埕。也只有在談論他的復興計畫時,男子的眼中才透出藏匿深遠的鬱鬱光芒,不重不輕、不苟言笑的神情才稍微鬆懈下來。
古代教育學生的禮、樂、射、御、書、數六種科目指「六藝」。對自然物及科學,凡人所製作之一切具有審美價值的事物如詩詞歌賦、戲曲、樂譜、繪畫、雕刻、建築等,統稱為「藝術」。在臺灣、閩南地區稱庭院或場地為「埕」。大稻埕是為台灣臺北市地名,今屬大同區境內,起初因一大片曬穀廣場而得名,自清末至日治期間,大稻埕在經濟、社會及文化活動上,都有傲視全島的發展及成長。不僅商業活動頻繁,同時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如今藉由周的復興大業,他想把這裡成為「大藝埕」,透過微型文創產業,建構台灣的藝術街道。
社區總體營造是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來作為一類文化行政的新思維與政策」作為主要目標,是為了整合「人、文、地、景、產」五大社區發產面向,原是以社區共同體的存在和意識作為前提和目標,藉著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推動與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凝聚社區共識,讓各地方社區建立屬於這個社區的意象,讓居住在同一地理範圍內的居民,持續以集體的行動來處理其共同面對社區的生活議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創造共同的生活福祉,而外地者「周奕成」卻落腳大稻埕承攬此務,大志立於前,執行烙於下:
他在建於一九一七年的屈臣氏大藥局,等了三年,以誠意取得李氏家族屋主信任,租下三連棟建築體的右翼內棟,設立「小藝埕」。
「屈臣氏大藥局」位於迪化街永樂市場口,是日據時期台灣第一個取得屈臣氏台灣代理權的商人李俊啟所建立,是台灣首座西藥房,以批發進口西藥為主,亦是當年迪化街最氣派、最高樓層的洋房,本可建為五層樓房,硬是只設成三層,三層樓為平樑式結構,外敷以洗石,以切角方式處理轉角街屋,沒有華麗的巴洛克式山牆,而是簡單的女兒牆,屬於現代主義式建築。「它曾慘遭祝融,內部木造結構付之一炬,但是也在二○一○年由子孫奔走,臺北市政府修復完成。」
屈臣氏大藥局下的小藝埕,帆布旗上寫著「1920s' Legacy」,書架上陳列著那個值得認識的年代許多相關作品,與現今的台灣地理,每本書記載台灣在地的散文、小說、論述,相關風土民情的紋路,並委託插畫家呂明熹繪製迪化街景,從南街到北段,臺北市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有歷史意義的老街被印刻下來。約二十五坪 的店面,除書店外,並設布藝與設計工作室「印花樂inBlooom」,以台灣原生動植物及古典符號作為圖案設計的台灣印花布;二樓為「爐鍋咖啡Luguo
Cafe」;三樓則是「思劇場
Thinkers’ Theater」展演空間。工藝品牌「台客藍
Hakka-blue」也在小藝埕販售,之後大量遷至「民藝埕」。
坐落於霞海城隍廟北側(台北市迪化街一段67號),為西元一九二三年歷史建築的「民藝埕」是日式二層洋樓,狹深的三進格局,進與進中間有天井採光、通風極好。原貌重建後仍顯現閩南建築常用的紅地磚、五○年代流行的磨石子地板等,它過去長期是「茂元中藥行」,也曾是台南幫第一代大老侯雨利先生所有。
生於一九○○年的侯雨利是台南紡織企業集團創始人之一,侯雨利從布行紡織起家,家產豐厚,時並有「南侯北王」之稱,侯雨利財富更遠在王永慶之上。
他不只投資台南紡織,也投資統一企業、太子建設、環球水泥等。他建立「傳賢不傳子」作風,侯雨利找來妻子的宗親晚輩吳修齊當學徒,吳修齊出師後與弟弟吳尊賢自行開業成立新和興布行,獲得侯雨利貸款背書保證襄助,事業規模漸漸擴充,之後,高清愿進入表姊夫吳修齊的店裡當「囝仔工」,學得經營能力真傳。同時,吳修齊兄弟獲得政壇名人、台南吳氏宗親大老吳三連的賞識,漸漸形成由侯雨利「出錢」、吳三連以政商實力「出名」、吳修齊兄弟率眾夥計「出人」的緊密合作模式。而民藝埕所在地,就曾是侯雨利的店鋪與事務所。
擁有這樣歷史底蘊的民藝埕,強調百年民藝與當代設計。民藝強調實用,美術強調美的概念,周奕成站在民藝埕一樓日本工藝大師的作品前說,「日本美學大師柳宗悅在一九二○年代提出民藝理論。」
柳宗悅是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家、美學家,創辦日本民藝館並任首任館長,研究過康得、托爾斯泰、黑格爾,深受佛教、孔子、老莊思想之影響。並獲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功勞者”榮譽稱號。他是“民藝”一詞的創造者,受譽爲“民藝之父”。
因此,在民藝埕,周嘗試以策展的概念,展示產品、也販售物品,走設計路線,用文化創業,將日本工藝家的創作,一次次展演。二進裡,展售曾於二○○五年秋末,於日本駐村創作的陶藝工作者蕭立應的「台客藍Hakka-blue」陶藝作品,這是蕭回原初老家屏東,重新思索陶藝與生活後的創作。三進的「洛Le Zinc」咖啡小酒館,提供咖啡、酒等飲品,二樓一進為茶館「南街得意」供應台灣茶與茶點,兩則作為區隔與鍋爐咖啡不同的商品選項和情調,讓街廓商店更多元化,增加生活層次感,降低重複性品項,未來的新店,更規劃民宿與各式葷素餐飲與音樂、美術、戲劇演出場所。
周的志向強大又明確,望著畫家郭雪湖一九三○年的創作──大稻埕「南街殷賑」,寬幅134公分 高度195公分 的藝術創作,迪化街建築裝潢歷歷再現,這位勤跑圖書館及自學成功的畫家,他曾說:「我的繪畫求精,不求多。」
描繪迪化街商店林立,人潮來往的熱鬧景象,郭雪湖以頗具鄉土特色的黃土、紅、藍、綠等色系為其色調。配上招牌與市井人物,饒有鄉土民俗風味,具體的表現出迪化街南段各家店鋪在中元節熱鬧非凡的景象,路上行走的人更反映了當年的穿著與生活方式。郭雪湖在描繪迪化街樓房時,發現若依實景之二層入畫,則會顯得上半部空虛處太多,不夠熱鬧,因此為畫面的效果需要,整條街再加高了一層樓。
這幅畫作被等比例的放在小藝埕一樓書店左側,往二樓爐鍋咖啡時,必然會稍微瞄上一眼,周所創辦的「大藝埕刊物」封面,也是「南街殷賑」。郭雪湖為畫面的效果需要,將整條街再加高了一層樓,填補了若依實景入畫的空虛處。周奕成因感都市開發重心東移,漸漸失去地位,而在大稻埕填入陶藝、茶葉、咖啡、劇場,這些開始形成點狀的「文化街屋」,已漸為迪化街增添新風貌。
曾是學運要角,擔任過謝長廷助理、民進黨青年部及文宣部主任、創立第三社會黨,在政治、評論領域都很活躍的人,自許成為大稻埕商人,希望透過累積的微型能量,走上文化造街這條路,擁有從商家族的背景,母親劉靜娟為台灣散文作家,周拿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管理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院(SAIS)外交碩士,做生意,周奕成不陌生。
自「小藝埕」、「民藝埕」中分解出「Bookstore 1920s」、「印花樂」、「爐鍋咖啡」、「思劇場」、「陶一進」、「陶二進」、「洛Le Zinc」咖啡小酒館、茶館「南街得意」與為書法設計講座藝術空間「墨中間」顯現。他說,「小藝埕」與「民藝埕」所營事業,必須與大稻埕的文化及產業傳統有關,包括:布、茶、藥、戲曲、建築等。周奕成以民間作法,主張「文化興振大稻埕」,創造了形象商圈,也是一種新故鄉營造計畫。
這個時代,世人總覺得現代人不明志、無大願,也不肯發大夢,但也有個人,正興著亞洲民藝匯聚大稻埕的志向。從發願,到執行,那些別人看來的妄語,一年、兩年開始實踐,當傳統古法被保留,並富含新意符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便是新價值的再現與精進。有時候,我們從古典裡找到生命的意義,而有時,意義在實踐中被賦予。
從迪化街的南街經過中街,再走到北段,你有什麼感覺?是看見繁華後的凋敝與保守務實,還是感嘆榮景不再的寂寥與老孤單?
這些又深又長的街屋,多數仍保有騎樓,以作為臺灣多雨天氣下的庇蔭,脫落的磚牆逐漸被修復成簡潔明朗的建築外觀,面磚、洗石子,那些基於對理性、秩序的追求,建築物外表裝飾趨向於簡化,稱為「現代主義」的建築形式依然存在。
視線仰角,兩層的洋樓,以紅磚為主,有低矮的女兒牆、綠釉花瓶欄杆、栱形的窗洞,斑駁陳舊,有些看來是氣勢雄偉的建築,山牆上華麗的裝飾,歐洲風格,他們說,那是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築,那些紋飾、勳章和中式的匾額框,深深吐露過往顯赫盛世,曾經的富甲一方。
坐落在156號的林家祖厝(林五湖本館),是以單層樓為主,瓦片覆蓋斜屋頂。它以木板組成門窗,屋內是土埆壁和紅磚建材,在大多數此類建築形式的屋子,陸續被改建時,林家依然維持當年古樸的滋味。林家為了推廣孝道倫理,決議將祖厝定期開放參觀,分享家族祭祖傳統,希望能將美德持續傳遞下去。這個家,大門門把為八卦,因為家族以命理為業,所以他們供奉著八卦發明者伏羲氏、命理業始祖王禪祖師(鬼谷子)與林家祖先牌位。
林家正門完全沒有使用任何一根釘子,大門檻窗由長條木板相嵌組成,白天可以一塊一塊拆下做為店面,方便交易;晚上拼裝起來做堅固的窗,屋簷下有亭仔腳,是現在人口中的騎樓,斜面的屋頂是為了夏季炎熱多雨,方便遮陽、排水。
入內以樓井形式建築,俗稱「半樓」,就是在天花板與屋頂間隔起的小閣樓,除了儲放貨物和加工等用途外,老闆就在閣樓工作,還能監督伙計做事。最有意思的是大門檻窗外的「平板」,那是放在大門窗下所做的活動貨架,早上開店時,翻起撐住後,即可擺貨販賣,增加買賣空間。晚上折起可強化木門防盜,而閣樓上對外的兩扇檻窗,亦用木板相嵌組成,這兩格小窗是為了打烊後,夜晚客人敲門時,可從上面清楚看見何者,以防來者不善。
目前林家的祖先牌位及大房仍住於此,每年子孫也都會回來祭祖,高達15次。他們平日也將祖厝承租給「臻味茶苑」經營。茶苑主事有親和明朗的性情,凡進入此地賞景者,無一不迎接,他們著布衣,微壯飽滿的身軀,笑盈盈的臉,就像溫和的員外招待用茶,其涼了的金萱,香氣迷人,多了更加淡雅的滋味,屋內蒐集的飲茶老件,多透露其古樸品味與對茶文化的深度,難得見外者店家來此入主,卻不喧賓奪景,反似自家人的分享氣度。
走過一趟迪化街,百年時光隧道洗禮,屬於這大稻埕上的前塵往事躍然眼前,關於這個城市的痕跡,好似靠近了一些,這個夜來奇特,氣氛沉默彷如亡前的呼吸地域,前進一步,便是一種累積的膚觸,過去,我未曾參與,如今卻彷如新生之子,渴望理解她的身世。「我們想以新世代的創造力,與那個台灣走進現代的時代精神對話。」男子直接了當的說。
凝視中年周奕成低聲、執著的在Apple-iPad介面劃動手指,推出以書法字體製作的PowerPoint簡報,螢幕中「沒有照片」、「沒有圖解製作」、「沒有表格」、「沒有曲線圖」,完全顛覆職場訓練講師簡報的訣竅:不能只用「文字」堆疊、避免逐字讀出投影片內容、標題要吸引人。
周的固執與強硬不屈,讓我想起傳說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幹挺直而不屈曲。而一個起大願者,需要的剛毅堅強、無視非議,從他的簡報檔,便如是明白。
小藝埕 +886 2 2552 1321 台北市迪化街一段32巷1號 http://www.artyard.tw/ 民藝埕 +886 2 2552 1367 台北市迪化街一段67號 https://www.facebook.com/artyard67 林家祖厝/林五湖本館 台北市迪化街一段156號 【參訪時間】每月第二、第四週六上午10:00-12:00、下午14:00-16:00
訂閱:
文章 (Atom)